巧匠巧作“无米之炊”
晋察冀边区政府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晋察冀边区工业交通学院(以下简称工业交通学院)。由于工交通学院拥有原北京大学理工学院的大批教授和近千名学生,承担这一任务最为合适。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当时物资十分匮乏,在密水这样的小山沟里建水电站的难度可想而知。无论是工业局还是工信学院的师生,从来没有人从事过水电工程。还有一些材料,其中只有一部分是从井陉煤矿收到的,这还不够,在水轮机的设计和制造中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真是“不用米饭做饭”。但别无选择。我们必须勇敢。
1947年3月,卢成明、张子霖等人正式勘察了密水瀑布,并对其进行了绘制和设计。经精确测量,瀑布落差89米,水量0.3立方米每秒,可驱动200千瓦发电机。巧合的是,在1947年5月初,Zhengtai战役结束后,解放了井陉煤矿,一辆194KW的柴油发电机和一些由西门子在德国制造的零件被抓获,可以改造成一台水轮发电机。
1947年6月,晋察冀边第一发电工程处成立。工程通信学院院长李亮任工程办公室主任兼总设计师,工程通信学院教务处处长张子林任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今年9月,晋察冀边第一发电工程办公室划归晋察冀军区第三军生产管理办公室。密水电站更名为16分厂,又称密水电厂。据第一任厂长尚军回忆,“有土木工程、机械、电力、物资、总务、秘书处等几个部门,其中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是三大主体。卢成明,土木工程科主任,梁颖,技术干部,陈宝成,电气科主任,张崇和王子夏,技术员,我是工程队的组长和技术员。上级要求各部门各负其责,相互配合。例如,首先要开始的是土木工程。当时,由土木工程部主任卢成明率领的100多名学生是主力军,由来自山西平定县的少量石匠和携石工人以及来自密溪附近五个山村的村民补充。在没有水泥的情况下,开始进行桩基础施工和水库蓄水,普通百姓将被动员起来烧石灰,用三重粘土代替水泥。
水轮机是整个水电工程的关键部件,但至今还没有人看到水轮机的外形和结构。天堂里人山人海。他们在旧书摊上找到一本关于水电的日本书。略懂日语的技术员龚云章把水轮机的内容翻译成了猜测的方式,和大家一起学习,找出原理。当我心里有了一个分数,我先用一根棍子把模型拿出来,然后跟着猫画老虎,设计图纸。然后,制成品的问题就来了。当时,屏山县没有机械厂,只有刚刚解放的井陉煤矿在寻找加工厂。他们把画分成几部分。他们加工正泰机械厂等三家企业的零部件,购买石家庄无法生产的零部件。我们奋战了120多个日日夜夜,终于完成了水轮机制造任务,并成功试运行,这是一个奇迹。
当时,电站建设所用材料的采购成本非常紧张。大部分物资是Zhengtai煤矿从井陉煤矿运来的赃物,各部门自行解决。为了得到我们需要的材料,我们应该考虑我们自己的方法。